2010年12月24日 星期五

環保藝術迎聖誕(二)

反映人類消費活動
聖誕節除了令人想起聖誕老人之外,馴鹿也是主角之一,在這次環保聖誕藝術展,也能看到牠們的蹤影,說的是甫進展場,映入眼簾一黑一白的鹿《山海經後傳—鹿》。藝術家林玉蓮表示,作品的構思源於《山海經》有關白鹿和糜鹿的記載。她表示《山海經》記錄各種稀奇的動物,可說是古人對環境意識的描寫。

現時在香港教育學院教授裝置雕塑藝術的林玉蓮,自05年起以膠袋作藝術裝置,多年來除了專注人類與環境的創作主題之外,也掌握以膠袋做出立體效果的技巧。這次她以回收塑膠購物袋來做出兩隻鹿,帶出人類活動對環境影響的訊息,這也是她在成長期間發覺膠袋使用量大增的反映。以膠袋作材料源於消費帶出的膠袋污染問題,我最初是因為塑膠購物袋的設計而有儲膠袋的習慣,後來才因為環保創作而收集膠袋。這次麋鹿所用的膠袋,就是5年來收集的膠袋所做出來,「膠袋記錄了人的消費行為,這次創作都有著我過去消費的印記。」林玉蓮說環保藝術在教學上也給學生多一層體會,就是藝術創作不一定很昂貴。她還透過早前「再造藝術」工作坊,激發學生利用棄物做出聖誕主題的創作呢。

啟發更多的可能性
在旁展出的還有一隻龐然大襪,說的是陶藝家李慧嫻按著大會主題——表現聖誕氣氛和物件回收再用——收集各色各樣多達200隻的襪來做出大襪子《襪集》。藝術家的靈感來源有多種途徑,她笑說源於諧音——聖誕禮物的物與襪同音,所以在兩個多月前透過瑪利曼中學、朗思國際學校等多間中學,以及從朋友裡收集各種襪子來做出這隻大襪子。由於是回收襪子再用,可說是零消費,所用的都是二手和早已穿破了的襪子。李慧嫻貫徹循環再用的原則,把作品分開兩大部分來縫紉——襪管和襪底,以便在展出過後,可作梳化鋪墊之用

事陶瓷創作的李慧嫻,坦言平日喜歡透過參與其他創作來作新嘗試。在這次收集縫製大襪子的過程中,有著社區的參與,自己也多了機會跟別人溝通,亦因此引發更多的可能性,嘗試運用不同媒介,而所需的材料甚至不用花錢買。跟陶瓷創作相比,這次利用回收襪子來創作,實驗意味更重,也延伸創作意念發展,思考如何利用不同的物料來創作藝術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