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家的自傳令人兩難,一方面,作為夫子自道的第一手資料,讀者可了解當年左右一地一國甚至世界舞台上的政治家們帷幄背後的心路。有的政治家襟懷別具,兼有雄辯的魅力,筆下文章超邁於書生文人格局,或大開大闔,或波詭雲譎,讀起來就像聽京劇,雖沒有昆曲那麼雅致細膩,卻有一番市井江湖氣與道德理想的書卷氣融於一爐的氣象。
丘吉爾的《二戰回憶錄》沒有美國名記者威廉.夏伊勒的《第三帝國的興亡》追本溯源面面俱到,但政治、歷史、雄辯、文學渾然一體,是關於二戰最重要的文本之一。冷戰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松、國務卿基辛格皆是毀大於譽的奸雄人物,前者的自傳《領袖們》和後者的回憶錄《大外交》都是份量密實的讀本。這些書在中國內地先以「內參」形式少量印刷,流入民間後影響力巨大,開放出版後一版再版。最近筆者看到《大外交》的簡體字新版又擺到書店,大概是今年中美關係再起波瀾,出版社覺察到基辛格在這本回憶錄中關於中美關係的部分能回應中國民間的關注。這些都是現代政治人物自傳值得去讀的典型例子。
兩難的另一面,則是讀者對政治人物文過飾非的疑慮。古話說「仁不帶兵,義不從商」,不會演戲說謊的絕當不了政治人物。這些人退出政壇後的自傳,是為自己一生功過作最後一次鼓吹和辯解的機會;此外,當代退下政壇者,身邊仍有公關團隊,寫些什麼、呈現怎樣的形象,還是會經過專家的設計和包裝。既然如此,書中所寫有幾分真幾分假,一般人又怎麼分辨?當代政治人物活在媒體、公眾、僚屬的眼皮下,白紙黑字公然撒謊就太蠢,但所謂最聰明的謊言是「只講事實的一部分而省略另一部分」,沒說假話,呈現的卻並非真相。既然如此,讀政治人物的自傳,不能當作實錄,卻也不妨當作帶著預設立場甚至偏見的導演拍攝的第一人稱視角的紀錄片,把政治人物的自道與其它報道和論文結合起來看,至少也會增添一點社交場合八卦的話題 包裝盒。
孖寶兄弟同出自傳
今年很熱鬧,英美政壇的「BB」——英國前首相貝理雅(Blair)和美國前總統布什(Bush)——這對孖寶兄弟前後腳出版自傳。貝理雅的那本在香港能買到美加版,由蘭登書屋旗下的Alfred A. Knopf和Alfred A. Knopf(加拿大)出版,9月初才出版,至今已經是第六版。相信雖然比不上幾年前還是「前美國第一夫人」希拉里的那本自傳賣出天文數字,但也算很暢銷。他的這本書名很文藝,「A Journey」,副標題為「My Political Life」。布什的自傳尚未到港,但新聞已經把他書中如何評點各國元首拿來熱炒。和貝理雅自傳的含蓄書名相比,布什的就相當有他個人特色,「Decision Points」像極了美國流行小說或是電影的名字。
貝理雅和布什這對孖寶兄弟真算得上當代世界史上最有影響力的政治人物。
貝理雅領導英國工黨改革,成為新工黨,在97年5月以該國空前的紀錄壓倒性擊敗保守黨,奪回長時間由保守黨保持的相位和內閣。此後10年,英國發生巨大變革,國家形象變得年輕,創意工業為英國帶來繁榮,倫敦重新擊敗紐約成為世界金融中心。至於布什,911悲劇發生在他上任後不久,決定出兵攻打伊拉克和阿富汗,使整個世界格局為之改變。
這兩人又是堅定盟友,布什任內與傳統西方盟友常常意見不合,惟獨貝理雅這位老表對他不離不棄。據新聞引述,布什在自傳中點評各國領袖,對傳統盟友法國和德國都有批評,認為法國前總統希拉克喜歡說教,而德國前總理施羅德當面一套背後一套,當面說支持他出兵伊拉克,事後為了選舉卻對他炮轟得最厲害,是個「背信者」。而對貝理雅,他說是自己「在世界舞台上最親密的夥伴和最好的朋友」,「作為我們的盟友,他從來不曾動搖過。」據他自己說,孖寶兄弟的私人友誼開始於第一次會面一起觀看喜劇電影《拜見岳父大人》。
敏銳的克林頓與直率的布什
貝理雅值得布什的友誼,從《A Journey》裡可以看出,他對布什的感情與對克林頓的截然不同。他對克林頓是又敬又懼,對布什則是又敬又同情。他認為克林頓是既隨和又很聰明,政治直覺敏銳,「he is the most formidable politician I ever met」,是自己見過最可畏的政治家。而布什呢,他的語調就親切多了:「George W.Bush was straight forward and direct」,很直率。他更認為批評布什愚蠢的人才是真正愚蠢,因為布什也有敏銳直覺,只不過和克林頓的直覺不同,是一種對大是大非的直覺。而且他替布什辯護,不惜婉轉影射布什遭遇的麻煩有些是克林頓的遺留。「我認為,真的,他(克林頓)任內時期的好運是他繼任者的麻煩。」
你看,這才是西方政治的親疏有別。
英國為何傾心美國?
過去一直懷疑,以貝理雅如此有主見的年輕一輩英國政治家,為何對美國人如此貼心,是一種「識時務者為俊傑」的策略?還是一種真的感情?後來讀了自傳,發現後者的影響頗大。在自傳美加版的序言裡,貝理雅回憶自己年輕時從政的經歷,第一次(1985年)訪問美國,是以反對黨財政事務發言人的身份,參加一個英國國會代表團去美國。初出茅廬的他被派去和美國時任財長貝克討價還價,派他任務的人對他說:「They need to be told, so go give it to them and him[Baker] in particular.」結果是他惡補一晚上相關知識就去見貝克,被對方反駁得體無完膚 貼紙印刷。
「I came out of the meeting feeling a little like a boxer who had been told that the fight was fixed and the other guy would go down in the second round, finding he was in the ring with Rocky Marciano and no one had told him about the deal.」
一直以為貝理雅各種優點裡惟獨缺少幽默感,看來也不盡然。這種年輕時強烈的挫敗感不知道是不是變成了一種「斯德哥爾摩症候群」,從此他對原本的對手美國由衷地敬佩。
其實,類似的體驗,你在彭定康的自傳《非一般的外交家》裡也會看到,雖然彭定康相較貝理雅老練沉著得多,但也不能不承認「I have lived my life as a pretty enthusiastic citizen of America's undeclared empire。」
G20峰會正在韓國舉行,APEC領導人會議在日本舉行。各國政要排排坐吃果果,其實親疏有別,為甚麼?讀一讀他們的自傳,或坦率或悶騷,你會慢慢發現當代的一些政治圖景,有的國家利益關係真的是像黃霑的歌詞:「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 掛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