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收公司 近年流行手作,用不同物料做出別致的創作,但你有沒有想過,即使被棄置的東西,也可轉化成藝術創作的材料?為推廣再用及保護地球生態的觀念,藝術公社聯同環保團體、社區組織及學校合作舉辦再造聖誕@牛棚藝術村環保社區藝術計劃,這裡展出的藝術品由十多位藝術家以日常廢物做出新穎作品,相信可作為應節兼環保的最佳示範。
這次提倡棄物循環再用的藝術計劃在由屠房搖身一變成藝術部落的牛棚藝術村舉行,別具意義。10多位藝術家包括郭孟浩、李慧嫻、林玉蓮、朱卓慧、甘志強、賴雅如、劉學成、施德燕、王天仁等,發揮創意把環保與美感融合為藝術品,同場還有展示徵集中小學生的心意的「給地球的聖誕卡」展區及「綠色聖誕禮品攤」,由創意工作者展出各式環保概念禮品,例如肥皂、拖鞋、手袋等,讓你全情投入綠色美感生活中。
創作物料源自生活
從入口內進,最為搶眼的肯定是由蛙王郭孟浩手製的環保聖誕樹《蛙蛙樹》。他利用收集得來的木條、木板和地氈製成聖誕樹支架,又以綠色的漁網營造樹托的氣氛,配上紅布條和由紅膠袋做成的膠袋花,一株紅綠色鮮艷奪目的環保聖誕樹就這樣誕生在村內的廣場上。樹上當然少不了他的個人特色—蛙王的笑口常開標誌和照片,樹身還掛滿了碎石和衫紐。小朋友可以拿來玩,我也會在場拍照,跟他們互動交流。參與行為藝術的蛙王跟觀賞者玩些小遊戲,讓他們帶上蛙王特製眼鏡,在樹前拍照留念。
早在70年代蛙王已開始循環再用舊物,包括膠樽、膠袋和舊報紙等。「當然,創作時候要加點變化,例如把膠袋摺出膠袋花。未必每種物料都能做到好的創作,所以事前要思考,這是對物料的探索,就像做實驗,了解物料的特性,然後再化為創意。」
在這物質富裕的年代,蛙王認為循環利用棄物,是對現有生活的重新檢視。大家不妨多些投入生活,親身接觸環境,以珍惜和自律的態度來生活,像這次展覽那樣,身體力行去創作,精神和身體都取得平衡,而不只單單在電腦前埋首苦幹 手機回收。
物料運用反映修為
同在戶外展出的還有朱卓慧的作品《彩虹變灰滾雪球》,她把回收得到的舊筲箕、布料和磚製成色彩繽紛的大型球狀作品。這個高度及腰的彩雪球,朱卓慧說構思源於她在小時候對下雪的想像,以及因氣候暖化而泛起對冬天的緬懷。正因顧及帶出環保的訊息,所以沒有再購買其他物料。「這次所用的物料都是來自舊作,循環再用。」她還表示有收拾街上的紙皮的習慣,因此而留意周遭事物,這對藝術家而言,可說是鍛煉觀察力和發掘題材的訓練。
有別於一般的裝置藝術品,朱卓慧還歡迎觀眾推動彩雪球。「純粹擺放在這裡就沒多大意思,大家感興趣便不妨齊齊參與來滾動它,這至少有一個用途—布料能黏著塵,可說是清潔地方。」說後忍不住莞爾一笑。
早前朱卓慧在再造藝術工作坊,以動物為主題,激發社區中心的婦女和中學生的創意,收集棄置物料來按題創作。「以動物作主題讓他們自由發揮,藉著創作,使他們聯想到環保問題。」她認為利用棄置物料跟使用一般物料沒有高低之分,反而是藝術家如何利用物料來發揮、對物料的敏感度反映他們的修為 環保廢料回收。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